ABOUT

企业沿革

前篇:草创期的60年(1900-1960年)

日建设计的DNA——开拓社会环境设计前沿

日建设计的成长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
我们始终将满足社会需求置于实现企业愿景和成为行业先驱之上。
每个时代都有独一无二的“需求”,我们通过挑战用于满足这些需求的“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诸多先进的成功案例既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亦是日建设计坚守不渝的初心。
图片提供:住友仓库

Scroll Down

始终坚守“需求”“项目”“贡献”的循环模式

日建设计致力于在“项目”上精益求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
为了适时满足社会需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开展研发,
并由此诞生出独特创意和革新技术。
其成果和社会“贡献”不仅有助于专家集团的成长,
还能将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术有效应用于之后的“需求”。
如此,日建设计与日本社会共同成长,发展至今。

“建筑”与“土木”——两个专家集团的诞生

在木结构时代实现“成就百年大计”的建筑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日本的国家结构不断西化。
明治新政府发行官方纸币,货币单位从此统一为円(日元),
适用至今的货币经济正式启动了。
江户时代,被誉为“天下厨房”的大阪在日本经济中扮演核心角色。
但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
由于废除蔵屋敷(储藏兼出售粮食等的栈房)和免除藩债等原因,
大阪的经济一时陷入衰败。
为使货币经济在关西地区也能生根发芽,让大阪重新成为“商业之都”,
住友决定开展银行业务,并计划建设总部。
住友决议“确保数年建筑工期,打造足够坚固,堪为百年之用的建筑”。
为担起建立货币经济体系和总部建设的“需求”,
1900年(明治33年),由建筑专业人士组成的“住友总部临时建筑部”成立了。
这就是日建设计的起点。
“住友总部临时建筑部”中有着“临时”二字,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计划在建筑竣工后就解散的设计组织,
但这些以技术为核心凝聚在一起的26名成员仍被寄予厚望。住友总部的“项目”,
作为使用当时最新技术,展现新时代银行理想形式的建筑,

为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银行业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日建设计继承了其前身住友矿山工程师们为国奉献的宏伟志愿,
并将其深深地印刻在企业的DNA中。  

“大阪图书馆(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1904年”

该图书馆由住友家族向大阪府捐赠而建,旨在分享传播现代化知识,由日建设计的前身,住友总部临时建筑部的野口孙市负责设计。
出典:日高胖 编(1920)《野口博士 建筑图集》日高胖

“大阪图书馆(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1904年”

该图书馆由住友家族向大阪府捐赠而建,旨在分享传播现代化知识,由日建设计的前身,住友总部临时建筑部的野口孙市负责设计。
出典:日高胖 编(1920)《野口博士 建筑图集》日高胖

“住友大厦(现三井住友银行大阪总部)1930年新建时”

作为将东西方精粹融汇一体的建筑,在日本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图片提供:住友档案馆

“住友大厦(现三井住友银行大阪总部)1930年新建时”

作为将东西方精粹融汇一体的建筑,在日本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图片提供:住友档案馆

领先于时代,公私合作的城市开发项目

自明治维新打开日本国门后,海外船只来往增多,
对于大阪的贸易和工商业发展来说,改善港口变得至关重要。
由于日俄战争后经济萧条导致财政困难,
大阪市一手启动的大规模港口建设工程被迫中断。
面对困局,为了发展关西经济,
住友请愿建造第一号码头及其后面的仓库群,
这也正是启动大阪北港项目的契机。
大阪市接受了住友的申请,住友将在大阪市的监督下开展全部建设工程。
在此背景下,住友于1919年(大正8年)在总部内设立“临时土木课”,
大阪北港项目正式启动。
同年,为了推进项目,临时土木课独立出来,
与相关土地所有者工会共同成立了“大阪北港株式会社”,
还特意引进了当年最新的土木工程技术以推动“项目”开展。
旨在建设包括防波堤和栈桥在内的港口、填海造地、仓库、工厂以及住宅,
开发与大阪港直接相连的国际化工业城市。
在尚不存在公共工程概念的时代,
该项目通过完善类似于现代公私合作的体制,为城市开发做出了“贡献”。
此外,“建筑”和“土木”两个专家团队在该项目中的通力合作,
奠定了日建设计组织架构的雏形。  

“大阪北港区域图”

土质地基等调査和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均由大阪北港株式会社自行完成。
自此确立了根据自行调查得来的可靠数据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且沿用至今。
出典:大阪北港株式会社(编)《大阪北港二十年史》

“大阪北港区域图”

土质地基等调査和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均由大阪北港株式会社自行完成。
自此确立了根据自行调查得来的可靠数据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且沿用至今。
出典:大阪北港株式会社(编)《大阪北港二十年史》

遭遇金融大萧条,
努力摆脱其困境

1929年(昭和4年)金融大萧条席卷全球,
住友也遭遇了严重的事业危机,不得不进行裁员。
当时被称为住友合资会社工作部的设计技术部门领导长
谷部锐吉和竹腰健造因不忍看到员工们被遣散,于是决定一同离开住友,
成立了“长谷部竹腰建筑事务所”。
对于他们的扬帆之志,住友慷慨借予资本金,
满怀温情地护其起航。
创业首年,虽然经营状况严峻到发不出奖金,
所幸接到了大阪证券交易所市场馆“项目”,
该项目反映了发展大阪经济的“需求”。
即使身处困境,也始终坚守打造满足“需求”的“项目”,
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周期循环。
大阪证券交易所市场馆拥有可容纳2,000人、冷暖空调齐备的大型空间,
还采用了开创性的采光和音响设计,
这开创了后来体育场馆等功能性大空间的先河。
因大阪证券交易所市场馆获得高度评价的长谷部竹腰建筑事务所,
开始承接接连不断、来自住友以外的项目,从而逐渐走出困境。长谷部竹腰建筑事务所在偿还了最初所借的全部资金后,
成为日本第一家法人形式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不受外部资本的影响,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相当于欧美的“专业公司”。
正是这段历史形成了外在的企业形态和内在的企业精神,
而这些都被日建设计传承至今。  

“大阪证券交易所市场馆 1935年”

顺应新资本经济进程中社会经济变革的项目。
预示了日建设计之后的发展道路。
图片提供:日本交易所集团

“大阪证券交易所市场馆 1935年”

顺应新资本经济进程中社会经济变革的项目。
预示了日建设计之后的发展道路。
图片提供:日本交易所集团

支撑战后重建的是
技术人员的信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住友历尽艰辛归来,
决定为那些失去工作的技术人员筹建一家公司。
不仅因为培养多年的人材的流失是重大损失,
且日本的战后重建也亟需技术人员。
此外,由于预测到了解散财阀的动向,为了避免被动拆分,
住友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便财阀解体后仍能独立运作。
怀着“在废墟中建设新日本”的理想,
创立了名为“日本建设产业”的公司,继而创立了“日建设计工务”。
日建设计工务成立之初,
为了支持公司成立,所有股份均由日本建设产业持有,
在业务步入正轨后,社长等15人经转让接管了股份。
当时的社长做出了公司的所有股份均不可向外部出售的决策,
这便是如今公司内部股东制度的雏形。
该制度深深植根于严格保持独立不羁、自主自立立场的精神,
确保作为设计监理者不被任何外部力量所左右。  

“圣心女子大学 1950~1959年”

日本建设产业东京分社负责了该项目一期到后面数期的设计监理。建筑现仍伫立于东京广尾。

“圣心女子大学 1950~1959年”

日本建设产业东京分社负责了该项目一期到后面数期的设计监理。建筑现仍伫立于东京广尾。

“女子学院 1950~1955年”

日建设计工务参与的学校建筑项目,负责了其中的数期工程。
1992年重建的新校舍(由Vories公司设计)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外观。

“女子学院 1950~1955年”

日建设计工务参与的学校建筑项目,负责了其中的数期工程。
1992年重建的新校舍(由Vories公司设计)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外观。

“建筑”与“土木”通力合作
顺应时代需求

驻日美军日本建设总部(JCA)
高度评价了日建设计工务对建筑和土木的一体化实施能力,
日建能够以直接合同的方式持续接到建造驻日美军设施工程,
在战后对建筑工程需求较少的情况下,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与JCA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日建学到了许多新技术、设计规范的内容和组合方式等,
之后开展的日本国内业务从中获益良多,
这些经验也成为现今海外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起点。
此外,同时拥有负责设计建筑的建筑部门
和进行土地测量、地基勘测以支持建筑设计的土木工程部门,
使得日建能够作为一个综合设计公司承担起支撑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和成长的工厂设施的设计。
钢铁厂转炉工厂最高高度超过60m,
需要有先进的设计技术才能设计出坚固的机械基础和大空间的钢结构框架。
这些技术在后来的塔楼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得以有效应用。
正因为有了“建筑”和“土木”的通力合作,日建才能挺过战后的那段艰难岁月,
进而拓展迈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与JCA的会议场景”

中间是日建设计工务的第一任社长尾崎久助。
由土木、建筑和设备人员共同组成团队开展工作的美式工作方式,是日建设计工务确立项目经理制度的原点。

“与JCA的会议场景”

中间是日建设计工务的第一任社长尾崎久助。
由土木、建筑和设备人员共同组成团队开展工作的美式工作方式,是日建设计工务确立项目经理制度的原点。

“住友金属工业和歌山制铁厂(现日本制铁关西制铁厂和歌山地区)1965年”

工厂项目的业绩经验在现今日建集团的生产和物流设施设计中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住友金属工业和歌山制铁厂(现日本制铁关西制铁厂和歌山地区)1965年”

工厂项目的业绩经验在现今日建集团的生产和物流设施设计中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东京塔 1958年”

不仅具有电波塔功能,还被设计为旅游景点和城市景观设施,成为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象征。

“东京塔 1958年”

不仅具有电波塔功能,还被设计为旅游景点和城市景观设施,成为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象征。

后篇:多样化的60年(1961年-)

与社会需求同步,
多样化的日建设计的贡献

迈向新日本。
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变化和扩大。
日建设计也紧跟时代步伐,将业务扩展到建筑、城市和环境领域。
这不是单纯的拓展业务,而是遵循多样化时代的“需求”,致力开展“项目”,做出“贡献”这一循环模式的结果。
摄影:kuremo-stock.adobe.com

Scroll Down

为战后的新社会注入活力

虽然早已不再是战后时期,
正如这个词所象征的一样,
日本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自身改造,推进了新的国家建设。
在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加速增长。
随着普通企业的发展壮大,办公室上班族人数激增,
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型办公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日建设计工务通过开展“项目”迎接挑战,
其中一个项目便是保留至今的“巴乐斯赛德大厦(Palace Side Building)”,
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办公楼。
该建筑将办公和商业设施等功能融为一体,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使其成为大型综合体的范本。
此外,高至天花板的通高窗户和开放式屋顶等设计手法的采用,
为办公人员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为日本办公楼空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乐斯赛德大厦(Palace Side Building) 1966年”

建筑面积达12万㎡,此规模在当时堪称是划时代的建筑,
也开创了日建设计擅长的大跨度办公空间的先河。
摄影:小川泰祐(外观)/山田脩二(屋顶)

“巴乐斯赛德大厦(Palace Side Building) 1966年”

建筑面积达12万㎡,此规模在当时堪称是划时代的建筑,
也开创了日建设计擅长的大跨度办公空间的先河。
摄影:小川泰祐(外观)/山田脩二(屋顶)

“百十四大厦・百十四银行总行 1966年”

在向自由主义经济转型的时代,塑造了一个向市民开放的新银行形象。
通过建筑表现银行的热情服务,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Taira Photo、多比良敏雄

“百十四大厦・百十四银行总行 1966年”

在向自由主义经济转型的时代,塑造了一个向市民开放的新银行形象。
通过建筑表现银行的热情服务,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Taira Photo、多比良敏雄

打造大众时代的象征

伴随自由主义经济和市民生活的蓬勃发展,大众开始成为时代的主角。
随着GDP的增长,人们开始有能力和空闲享受文化娱乐生活,
因而,对多功能多用途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
“全国勤劳青少年会馆(现中野SUN PLAZA)”便是满足该种“需求”的“项目”。
在有限的场地内,利用在工厂建筑中积累的结构技术,
将欣赏戏剧和音乐的礼堂楼、酒店楼以及办公和运动设施楼这三栋建筑进行立体配置后形成一个综合体,
其巨大的三角形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此之后,由于需要更大的空间来举办规模日益大型化的活动,
“东京巨蛋(Tokyo Dome)”应运而生,
可容纳人数由礼堂的1万人增加到了6万人。
东京巨蛋已成为现今各地随处可见的全天候型多功能体育馆的先驱。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日建设计始终在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全国勤劳青少年会馆(现中野SUN PLAZA) 1973年”

大三角形的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征。
三角形的造型源于将更多人利用的大型设施配置于底部的防灾疏散设计。

“全国勤劳青少年会馆(现中野SUN PLAZA) 1973年”

大三角形的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征。
三角形的造型源于将更多人利用的大型设施配置于底部的防灾疏散设计。

“东京巨蛋(Tokyo Dome) 1988年”

日本首个全天候多功能体育馆。
在大空间的结构技术和设备技术、防灾、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图片提供:东京巨蛋(Tokyo Dome)

“东京巨蛋(Tokyo Dome) 1988年”

日本首个全天候多功能体育馆。
在大空间的结构技术和设备技术、防灾、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图片提供:东京巨蛋(Tokyo Dome)

通过民间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1970年,日建设计工务株式会社更名为“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与此同时,日本的社会和技术如大爆炸般从这一年开始了剧烈的变革。
1972年提出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推动了城市改造和地方城市建设,
全国各城市都因此而开始寻求新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日建设计为满足进一步发展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需求”,
承接了“大阪商业公园(OBP)”“项目”。
该项目并非由政府主导,而是由土地所有者和日建设计牵头,
被定位为有效利用民间活力的示范项目,开创了民间主导型开发项目的先河。
从民间到政府,汇集多方力量和参与人员的坚定意志,
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积累使城市建设取得成功,
也为大阪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阪商业园 20世纪70年代~”

由民间主导的约26ha的大型土地区划整理项目。
日建设计联合竹中工务店和槙文彦氏共同提出了OBP计划196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跨越立场和专业界限的合作,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Photo共同Pro 樋口尚俊

“大阪商业园 20世纪70年代~”

由民间主导的约26ha的大型土地区划整理项目。
日建设计联合竹中工务店和槙文彦氏共同提出了OBP计划196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跨越立场和专业界限的合作,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Photo共同Pro 樋口尚俊

全球化时代,从日本走向世界

随着日本市场从成长转变为成熟阶段,
众多企业开始寻求拓展全球市场,产生了对国际机场的“需求”,
日本首个全时运营的机场设施“关西国际机场”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级“项目”,考虑到安全性,机场建在距大阪湾约5km的人工岛上。
在平均水深约18m的海域填海造地,建设约510ha的人工岛,
放眼世界也堪称规模巨大。
日建设计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以“建筑”和“土木”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复杂艰巨的项目,
为日本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关西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 1994年”

全长约1.7km的航站楼由一个相互连接的大屋顶覆盖,实现了建筑、结构和设备一体化的大空间设计。
(大屋顶设计:伦佐·皮亚诺)
图片提供:竹中工务店

“关西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 1994年”

全长约1.7km的航站楼由一个相互连接的大屋顶覆盖,实现了建筑、结构和设备一体化的大空间设计。
(大屋顶设计:伦佐·皮亚诺)
图片提供:竹中工务店

“中部国际机场新特丽亚旅客航站楼 2004年”

一座24小时运营的海上机场航站楼,是日本中部地区新的国际枢纽。
摄影:SS

“中部国际机场新特丽亚旅客航站楼 2004年”

一座24小时运营的海上机场航站楼,是日本中部地区新的国际枢纽。
摄影:SS

“成田国际机场 1978年~”

为了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运输的需求和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增加而建造的机场。至今仍与时俱进,一如既往地支撑着日本的航空运输事业。
日建设计的国际机场设计史由此拉开序幕。
摄影:SS

“成田国际机场 1978年~”

为了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运输的需求和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增加而建造的机场。至今仍与时俱进,一如既往地支撑着日本的航空运输事业。
日建设计的国际机场设计史由此拉开序幕。
摄影:SS

“伊斯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 1993年”

1990年前后也是日建设计挑战海外建筑设计的时期。该项目因日本企业在以往经济增长过程中磨练出的技术能力和优质服务以及对项目的态度而受到高度评价。伊斯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建于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达,日建设计在深刻理解当地气候、风土、文化、宗教和民俗特点的基础上,将伊斯兰建筑特有的空间概念和风俗习惯等反映到建筑设计中。历经近30年岁月洗礼,该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与当年无二的风姿。

“伊斯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 1993年”

1990年前后也是日建设计挑战海外建筑设计的时期。该项目因日本企业在以往经济增长过程中磨练出的技术能力和优质服务以及对项目的态度而受到高度评价。伊斯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建于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达,日建设计在深刻理解当地气候、风土、文化、宗教和民俗特点的基础上,将伊斯兰建筑特有的空间概念和风俗习惯等反映到建筑设计中。历经近30年岁月洗礼,该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与当年无二的风姿。

泡沫经济破灭后,树立成熟社会的价值观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整个社会陷入了停滞状态,
战后以来一直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的社会价值观,
开始被重视每个市民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所取代。
反映了成熟社会“需求”的“项目”“东京中城”,
通过一体化连接相邻的港区区立桧町公园,
实现了连同公园在内约10ha的大型再开发。通过创建约4ha的绿意盎然的开放空间,
在东京市中心为人们提供放松和闲适的环境。
“东京中城”是由众多国内外设计师参与的大型项目,
日建设计还担任了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
虽然现在由民间咨询服务负责城市规划和地区规划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但在当时,城市规划通常是由政府部门进行,
因而该项目在流程上具有革新意义的项目。
由于并非是单体建筑,而是从街区尺度上的价值创造,
所以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就变得至关重要。
日建设计秉持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中立性和作为第三方的独立精神进行判断,
致力实现对人类做出“贡献”的社会环境设计。  

“东京中城 2007年”

大型长期项目往往会因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推迟开业时间,但该项目通过精确细致的规划确保了如期开业。
摄影:川澄・小林研二写真事务所

“东京中城 2007年”

大型长期项目往往会因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推迟开业时间,但该项目通过精确细致的规划确保了如期开业。
摄影:川澄・小林研二写真事务所

“东京中城草坪广场”

作为青山〜六本木〜赤坂之间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缓解东京热岛效应的作用。
图片提供:东京中城

“东京中城草坪广场”

作为青山〜六本木〜赤坂之间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缓解东京热岛效应的作用。
图片提供:东京中城

“中之岛地区 2012~2017年”

中之岛是大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丰富的水体、绿植和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大阪的代表性景观。
通过重建深受大阪市民喜爱的节日大厅(音乐厅)等举措,该地区作为能够享受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区域而持续存在。

“中之岛地区 2012~2017年”

中之岛是大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丰富的水体、绿植和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大阪的代表性景观。
通过重建深受大阪市民喜爱的节日大厅(音乐厅)等举措,该地区作为能够享受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区域而持续存在。

大地震之前与震后重建

阪神淡路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灾害的认识。
日建设计早在两次大地震之前,就积极面对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的“需求”。
在“石卷红十字医院”“项目”中,日建设计进行了土地历史调查,
通过在高于过去原北上川洪水泛滥时水位的位置进行填土,
从而在东日本大地震时有效避免了海啸造成的浸水破坏,进而得以确保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日建设计始终响应时代“需求”的DNA,成就了可以拯救生命的“贡献”,
“石卷红十字医院”的经验也被有效应用于之后的医疗设施设计中。
日建设计的志愿者团队还从城市和建筑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
开发了在地图上将灾害时的疏散路线可视化的工具“逃生地图”,
该工具可由个人或团体制作,还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
现已在日本全国各地方政府、学校乃至海外推广普及。  

“石卷红十字医院 2011年”

日建设计有效利用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和石卷红十字医院的成果,重新研讨了其用于抗灾的设计手法。
摄影:Ono Studio

“石卷红十字医院 2011年”

日建设计有效利用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和石卷红十字医院的成果,重新研讨了其用于抗灾的设计手法。
摄影:Ono Studio

“逃生地图”

可在地图上将灾害时的疏散时间进行可视化的逃生地图,现已推广到,由各地方政府独立拓展使用。

“逃生地图”

可在地图上将灾害时的疏散时间进行可视化的逃生地图,现已推广到,由各地方政府独立拓展使用。

城市结构调整的管理

距离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建造的城市设施和建筑如今也步入了需要进行更新或重建的阶段。
为了在面临多种问题时获得最优解,
就需要有规划地对整个城市进行更新,而非让每个业主单独应对。
对于城市结构调整的“需求”,
日建设计作为社会环境设计的专家集团,
没有止步于单纯的技术和设计能力,而是通过制定计划和建立机制,
力求在众多相关方之间建立共识,并通过长期管理来解决问题。
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城市再生项目”涩谷再开发就是这方面的具体案例。
消除城市、建筑和社会基础设施之间的界限,
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城市再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涩谷再开发中得到实践的产官学民(企业、政府、教育研究机构、居民)的合作模式,
作为今后城市再生和更新的示范案例,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日建设计作为一家专业服务公司,将继续通过整合多元化的专业知识提供全新体验价值。  

“涩谷再开发项目”

通过“城市核(URBAN CORE)”等新型结构机制,在错综复杂的涩谷站实现畅通无阻的交通。照片中是涩谷再开发的标志性设施之一“涩谷SCRAMBLE SQUARE第Ⅰ期(东座:2019年竣工)”。
摄影:SS

“涩谷再开发项目”

通过“城市核(URBAN CORE)”等新型结构机制,在错综复杂的涩谷站实现畅通无阻的交通。照片中是涩谷再开发的标志性设施之一“涩谷SCRAMBLE SQUARE第Ⅰ期(东座:2019年竣工)”。
摄影:SS

“GRAND FRONT大阪 2013年”

在被誉为“关西最后的黄金地段”的JR大阪站前的原货运站旧址上,以水和绿植为主题,打造出向市民开放的大阪新面貌。二期工程将于2024年动工,约45,000㎡的巨大城市公园将在站前陆续建成。

“GRAND FRONT大阪 2013年”

在被誉为“关西最后的黄金地段”的JR大阪站前的原货运站旧址上,以水和绿植为主题,打造出向市民开放的大阪新面貌。二期工程将于2024年动工,约45,000㎡的巨大城市公园将在站前陆续建成。

开拓碳中和社会环境设计的前沿

自石油危机以来,日建设计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以及实现与之相应的环境友好型建筑和环保城市。
进入2000年代后,地球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如何实现碳中和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全日本超过70%的公立学校设施已建成超过25年,且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
在文科省的倡议下,为推动公立学校设施的零能耗化,启动了超级环保学校示范工程。
在这一“需求”的背景下,日建设计承接了岐阜县“瑞浪北中学校”“项目”。
我们认为让学生们具备环保和节能意识、主动付诸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除设备之外,还引入了诱发节能行动的机制。
经过努力,该项目成为日本小学和初高中首个实现零能耗建筑(ZEB)(Net Zero Energy Building)的学校,
作为ZEB化的示范项目为全日本的公立学校开拓了可能性,
也为促进今后的碳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表彰创新、节能和资源节约等领域表现卓越的设施方面,日建设计几乎每年都会收获诸多奖项。
碳中和是刻印在日建设计DNA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也将继续为连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做出“贡献”。  

“瑞浪北中学校 2018年”

除环保建筑外,学生们在校时主动关注空气、光线变化的环保意识也是实现零能耗的关键。
照片中是学生们正在操作安装于各间教室的“生态监测器”。
外观摄影:近代建筑社

“瑞浪北中学校 2018年”

除环保建筑外,学生们在校时主动关注空气、光线变化的环保意识也是实现零能耗的关键。
照片中是学生们正在操作安装于各间教室的“生态监测器”。
外观摄影:近代建筑社

“NBF大崎大厦 2011年”

从洒水中获得灵感开发出的“生物表皮”是世界上首个利用汽化热降低周边环境温度的汽化冷却外装系统。
在缓解热岛效应的同时,降低建筑内部的制冷负荷。
外观摄影:野田东徳【雁光舍】

“NBF大崎大厦 2011年”

从洒水中获得灵感开发出的“生物表皮”是世界上首个利用汽化热降低周边环境温度的汽化冷却外装系统。
在缓解热岛效应的同时,降低建筑内部的制冷负荷。
外观摄影:野田东徳【雁光舍】

“东京燃气Earth Port 1996・2010年”

从控制热和光的节能开始,2010年对该建筑进行了翻新,旨在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城市燃气相结合,以实现零能耗建筑(ZEB)。
摄影:SS

“东京燃气Earth Port 1996・2010年”

从控制热和光的节能开始,2010年对该建筑进行了翻新,旨在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城市燃气相结合,以实现零能耗建筑(ZEB)。
摄影:SS

通过社会环境设计,解决全球城市问题

中国、东南亚、印度、中东和南美等地的各大城市因面临交通拥堵的常态化问题,
正在积极探索用公共交通代替其他出行手段的方法。
满足这一“需求”的正是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
TOD是指不依赖汽车,以使用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的城市开发或铁路沿线开发。
近年来,以涩谷再开发为代表,日建设计一直在开展“城市再生项目”,
以规划和设计为切入点,面向新兴国家推广日本模式的TOD,为解决城市问题做出了“贡献”。

应该用怎样的机制和流程来实现整体的优化?
我们从广义上展示了日建设计历经多年磨练形成的设计能力,也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日建设计将继续传承“需求”“项目”“贡献”这一循环模式,
在日本乃至全球开拓本质意义上的社会环境设计。 

“重庆沙坪坝站 金沙天街 2020年”

本项目建筑面积达48万㎡,是在高铁和3条地铁线交汇的公共交通枢纽上打造的集商业、办公、酒店和SA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开发项目。
摄影:苏州工业园区大画幅摄影工作室

“重庆沙坪坝站 金沙天街 2020年”

本项目建筑面积达48万㎡,是在高铁和3条地铁线交汇的公共交通枢纽上打造的集商业、办公、酒店和SA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开发项目。
摄影:苏州工业园区大画幅摄影工作室

“深圳市西丽综合交通枢纽 计划于2025年竣工”

本项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交通枢纽,在TOD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上进化发展,首次提出了“站、城、人、自然融合”的概念,旨在打造未来绿色低碳城市。

“深圳市西丽综合交通枢纽 计划于2025年竣工”

本项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交通枢纽,在TOD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上进化发展,首次提出了“站、城、人、自然融合”的概念,旨在打造未来绿色低碳城市。

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cookies。查看协议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