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新社会形态
~模糊设计(loose design)促生出更多邂逅、交流和不断创新~

日建设计 法人代表・副社长 客户关系・咨询策略总部 首席执行官
川岛 克也
(文中所示职务为文章刊登时所任职务)

Scroll Down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通过聚集、相遇、互相激励等身体和五感,来传递彼此间的信任、共情和共鸣等情感,并激发出不同程度的创新。
  在后新冠时期,我们应该再一次深刻审视反思其中的含义。
  “模糊设计”的观点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

日建设计 法人代表・副社长 客户关系・咨询策略总部 首席执行官
川岛 克也
(文中所示职务为文章刊登时所任职务)

居家自肃(Stay Home)的感受

  近几个月来,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我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然而与此同时,以往一些曾被认为是无法做到的事情却一下子得以实现。
  国家原本计划通过“Society5.0”这一概念来推广远程办公、线上医疗以及网课教学等无需直接见面便可交流的未来型生活方式,如今抗疫措施加速了这些生活方式的实现。“居家自肃”期间许多人在家中就完成了大部分的生活。
  信息技术(IT)的发展不仅是支撑这一转变的基础,今后还将继续扫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障碍。
  但是,总觉得这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好像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自原始时代起,人类就通过“聚集”发展进化至今。人类无法独自生存,只能通过结成某种集体来创造文明与文化。人类通过聚集、相遇、互相激励等身体和五感来传递彼此间的信任、共情和共鸣等情感,并激发出不同程度的创新。
  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代代相传地继承了这一基因。
  人类与人工智能(AI)最大的区别,或者说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在于是否具有信任、共情、共鸣这些最基本的感性情绪。
  这一点决不能忽视。
  毫无疑问,今后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安排,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比如远程办公或带孩子去上班等。届时,我们将彻底告别以往那种在同一时间聚集到同一场所进行固定活动的生活,可选择范围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
  为此,我们开始构建“30分钟城市圏”,将具有独特个性和文化的多个“街区”像马赛克一样连接起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自由选择“地方”作为乐享城市生活的基地。

“模糊设计”

  另一方面,办公室和学校将会在今后变成宝贵的空间,人们通过在此聚集和直接交流获得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体验并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特定目的的情况下去到那里,且能获得丰富的共情和共鸣。远程办公或居家办公等带来的空间上的“充裕”和“宽裕”将使之成为可能。
  这个空间既是办公室,同时又是住宅、学校和餐厅,换句话说,是一个可以变成任何用途的“模糊”空间。理想的工作空间、学校,这些模糊的憧憬成为现实也不足为奇。
  今后或许就是“模糊设计”的时代。
  • ©unsplash.com

  • ©www.useproof.com

  我们将围绕人类感受和行为方式进行的设计称为Activity Design。实现这种设计方法对于创造真正丰富的邂逅、交流和创新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推广。

以安全・安心・健康为核心理念

  通常,在设计城市和建筑时,会设定一些前提条件。然后,通过各种计算进行建设,以使其在条件范围内有效发挥功能。
  然而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预设的前提条件荡然无存。最近经常听到的“预料外的自然灾害”亦是如此。不过,我们不能总是将“预料外”作为无力面对这些事态的借口。然而,无法按照最大风险和极端条件规划建设城市和建筑也是现实。
  “模糊”设计可以让我们在规划时不再执念于寻求唯一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城市和建筑具备某种“灵活性”或“变化性”。
  是否可以将城市和建筑设定为通常模式、紧急模式以及两者之间不同程度的中间模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以安全・安心・健康为核心使其具有可切换的灵活性。
  或者考虑通过平稳控制密度感以及与自然的亲近感等来实现安心生活。除了具备各种复杂功能外,未来的城市、建筑和空间建设都需要这种“模糊”设计,可通过先进的传感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切换不同模式。

自然与人类的共存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病毒的抗争史。追溯过往,人类文明的发展(比如开垦荒野进行农耕等)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自然环境,还滋生了各种病毒,而全球化的发展更加速了病毒的蔓延。
  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次的新冠疫情绝不是突发现象,而应将其视为人类活动的连锁反应。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但危机之中也潜藏着发展的机遇。
  对于包括病毒等在内的大自然,与其试图大获全胜,不如审时度势选择接受、适应或规避。不管自然环境舒适或是严酷都将与之共存,“模糊设计”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灵活应变的态度,而这难道不正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吗?
  为了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将不懈努力、全力以赴。

  • 川岛 克也

    川岛 克也

    顾问

    1981年京都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日建设计,专业为建筑意匠设计。1997年起任总建筑师,主持和参与了众多建筑设计项目,多次荣获包括日本建筑学会优秀作品选奖在内的多项建筑设计大奖,代表项目包括滋贺县立琵琶湖博物馆(1996年)、神户海关总部(1999年)、奄美医院(2003年)、武库川女子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工作室(2007年)、出云市新市政厅(2009年)、大阪中之岛大厦(2009年)、GrandFront大阪(2013年)、Daibiru总部大楼(2013年)、铜博物馆(2015年)、DaiyaGate池袋(2019)等。现仍活跃于设计领域,参与了包括京都市政府大楼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
    日本一级建筑师、日本建筑学会会员。

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cookies。查看协议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