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新社会形态
~with, after 以及 next Corona~

日建设计 首席设计总监 山梨 知彦
(文中所示职务为文章刊登时所任职务)

Scroll Down

  在新冠疫情期间(with Corona),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肆虐心有戚戚,今时今日或许正是思考后新冠时期(after Corona)的建筑与城市,以及下一个新冠时期(next Corona)的最佳时机。我们并不想在这里断言未来,而是要从多种可能设想的场景中找出一些共同点,通过思考一系列准备工作,对新冠疫情时期、后新冠时期以及下一个新冠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考量。

日建设计 首席设计总监 山梨 知彦
(文中所示职务为文章刊登时所任职务)

从新冠疫情中汲取教训,总结思考并未雨绸缪。

  「新冠病毒过后会发生什么」,关于这个话题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些说法听起来合情合理,但似乎也有不少说法其实全无根据。
  新冠病毒带给我们「没有人能够笃定未来」的教训,因此可以说预测未来就是一场赌博。据说在面对灾难时,人们会本能地朝着悲观消极的方向思考,那么可以说在疫情期间冷静地预测未来是一项无比困难的事情。
  倒不如像情景规划那样,假设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态,找出以现有知识技术难以应对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例如:

  • 从新冠疫情中汲取教训,发挥想像力、
  • 描绘出后新冠时期发生的多个场景、
  • 找出可能存在的「共同点」并做好准备
  • 此外,从新冠病毒后的新威胁——下一个新冠时期的「风险」中、
  • 识别出具有影响力的风险并做好准备,即使发生概率很低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可以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如果能够利用消极倾向设想出适当的场景,便可以专注于「共同点」且为「风险」留有余力,那么便不会被那些危言耸听的预测所误导。

找到共同点

  让我们共同思考是否能够利用情景规划的方法找出后新冠时期的共同点。下面就以后新冠时期的工作场所为例。疫情期间许多人都经历了居家办公和网络会议,远程办公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看到这种情况就草率得出「不再需要办公室」的结论,那无异于赌博。重要的绝非是笃定未来,而是要描绘出多个可能发生的场景。这个例子可以描绘出以下场景。

  • 后新冠时期,居家办公成为主流。
  • 同时,人们反而会更重视面对面的交流,更渴望办公室。
  • 不,应该是各得其所,根据工作种类和业态两种工作方式同时存在。

  接下来,就要在这些场景中寻找共同点。显而易见的是,今后办公室和住宅都将变成工作场所,都需要具备办公空间。此外,必须通过网络会议系统相互连接。换句话说,不管是办公室还是住宅,可以应对网络会议等工作方式的新的空间、技术和设备应该就是其共同点。
  这其中,哪些是通过建筑和城市规划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现在就进行甄别做好准备。

在难以预测的时代,该如何设计建筑与城市?

  让我们将目标扩展到城市与建筑。事实上,由于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预测的难度就已经有所增加。随着预测越来越难,除了一直以来制定总体规划后执行推进的规划论外,我们还必须准备一种可以应对未来的建筑及城市规划方法。
  其中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城市与建筑的竣工不是终点,而要在竣工后继续观察其状况并反复进行必要的微调,经年累月不断修正使其和谐伫立于既存城市中。这一思想的萌芽似乎可以追溯到简·雅各布斯于上世界60年代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而在近年来超高层建筑等大型开发项目中,这一趋势愈发明显。甚至有一些大胆的案例,利用特定街区制度在超高层建筑中重新定义城市规划。
  这种通过反复微调将建筑和城市建设扳回正轨的实践,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以便实时掌握建筑和城市的具体情况。幸运的是,数字技术已经发展到堪当大任的阶段。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我们就利用了移动电话信息来追踪感染者的行动轨迹,而这一技术将在不远的未来联动建筑,且将复杂控制引入建筑,这大概就是它们的共同点吧。

为下一个新冠时期的风险做好准备

  情景规划还教给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找出那些「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为其做好准备。回想起来,3.11大地震和这次的新冠病毒大流行都在意料之外,但是它们都确实发生,并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风险的准备工作和找出「共同点」一样都非常重要。
  在严重依赖数字技术的「新日常」中,最严重的风险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停摆或崩溃,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无法正常运营。在不远的将来,移动出行由AI和IT自动操控,建筑和城市由IoT进行最优控制,所有社会活动都建立在数字数据的基础之上,到那时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一旦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这一基础设施本身就已具备多重化、冗余化、自主分散化的特点,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还需具备完全不同的「系统」备份。以建筑来说,模拟(analog)、原始(primitive)或者说不精确的一面可用来应对下一个新冠时期的风险,比如即使自动控制停止也可手动操作,确保开口以获取自然光和空气等。虽然有些讽刺,但确实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模拟时代的“宽松”反而变得不可或缺。

打开建筑,连接建筑。

连接周围环境的动线直接贯穿内部空间:长崎县政府大楼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连接周围环境的动线直接贯穿内部空间:长崎县政府大楼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说过了「共同点」和「宽松度」,也说过了通过微调扳回正轨,那么建筑和城市的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呢。
  通过照明、空调和电梯等“人工”技术实现了现代建筑的起源摩天大楼,一直以来力求达到完美控制。发展的结果,是许多现代建筑变成了与外界隔离的密闭空间。然而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获得了“要避免三密(密闭空间、密集场所、密切接触)”的教训,再加上3.11大地震后计划停电时的经验,我想今后应考虑的共同点是,向日本传统建筑学习,提高连接建筑外部和入口附近、地铁站等的公共通道的开放性,与外部宽松连接以获取自然光与空气。
  实际上,在新冠爆发之前我们就已经尝试了一些形状独特的外装和具有连接性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对建筑进行修正,比如开放式的建筑外装,通过城市核(URBAN CORE)连接多个建筑物等。
  在互联网已变得司空见惯的今天,IoT开始将建筑物连接起来。此外,物流有了Matternet(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的加持,自动化技术下的移动性正在加速其发展。不仅是数字技术,移动性和Matternet也在互联网化,在兼具抗风险能力、且对外部环境开放的建筑类型出现的同时,通过不断修正进行建筑和城市建设,新时代城市与建筑的共同点似乎已经显现。(请参考拙著『切断还是连接?建筑烦忧之我见』TOTO出版)
  至于后新冠时期将何时到来,我个人对以下说法深以为然:“不是在医学上彻底消灭新冠病毒时,而是当人们习惯病毒的存在而不心生恐惧时”。对新冠肆虐的恐慌与敬畏尚未淡忘的疫情期间,难道不正是现实思考下一个新冠时期的宝贵时机吗。 (2020年6月12日)
  • 木制阳台连接内外环境:木材会馆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木制阳台连接内外环境:木材会馆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 通过生物外皮(BioSkin)将大型建筑与环境连接起来:NBF大崎大厦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通过生物外皮(BioSkin)将大型建筑与环境连接起来:NBF大崎大厦
    照片:野田东徳/ 雁光舍

  • 山梨 知彦

    山梨 知彦

    首席设计官
    资深理事

    1986年东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日建设计,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参与了众多优秀项目,并多次荣获各种建筑设计大奖。2009年,木材会馆荣获MIPIM亚洲特别评委奖。NBF大崎大厦、桐朋学园大学音乐学部调布校区1号馆项目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荣获日本建筑学会优秀作品奖。 2011年,HOKI美术馆获得JIA建筑大奖。此外,NBF大崎大厦还荣获了CTBUH创新奖(CTBUH Innovation Award)。2024年起担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日本隔震结构协会奖等奖项的评审委员。
    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本建筑家协会会员、日本办公空间学会会员。著有《BIM建设革命》、《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建筑师》、《名建筑的条件》等。

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cookies。查看协议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