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谷站周边“城市建设”的过去与未来。【前篇】

Scroll Down

伴随2019年11月、12月“涩谷SCRAMBLE SQUARE”和“涩谷FUKURAS” 的相继开业,涩谷地区的“街区开放”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这次再开发的重大契机源于2002年东急东横线与东京地铁副都心线的相互直通这一决策。之后这一规模巨大的项目又是如何推进的呢,这次我们邀请了参与城市开发的相关人员从不同角度讲述该项目的推进过程。会谈地点设在涩谷区政府新政府大楼,一般社团法人涩谷未来设计※(以下简称为涩谷未来设计)事务局长须藤宪郎、涩谷区土木部道路课长米山淳一、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城市项目总部城市开发部门总裁奥森清喜以及太平洋顾问(Pacific Consultants)株式会社涩谷PLAYING经理小肋立二(照片中左起依次)汇聚一堂,四人就涩谷站周边城市开发的过去与未来畅所欲言。主持人是多年来一直从事涩谷站周边开发、目前负责涩谷未来设计项目的日建设计城市项目总部城市开发部门规划设计主管金行美佳。

※为实现未来“城市”的可能性和涩谷粉丝们的“梦想”,通过开放式创新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组织。日建设计参与了其筹建设立,并于2018年成立后成为其合伙公司。
网址:http://fds.or.jp/

TAG

这场“洪流”始于约20年前的东横线与副都心线相互直通运营的决策

金行:一直以来,在涩谷站周边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制定了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政府规划。2000年东横线和副都心线相互直通运营的决策可以说是之后一系列大动作的契机。在大概20年的历史中,大家又是从哪个阶段开始参与进来的呢? 

米山:我从2000年调任涩谷区城市规划课,一直工作到2006年。当时,计划延长到涩谷地区的东京地铁副都心线,与东急东横线相互直通运营的决策给整个街区带来巨大的活力。如何有效利用移至地下的东横线涩谷站的旧址,如何让由始发站变成中途站的涩谷留住人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进行了调整。

须藤:真正参与这个项目要从2009年我被调动到城市整备部涩谷站周边整备课开始算起。现在则被涩谷区派到涩谷区次世代型(下一代)城市开发推进组织“涩谷未来设计”担任事务局长。

奥森:说到2009年,正是最终提出涩谷未来之光城市再生特別地区提案及后续街区规划具体细化的时期。

根据涩谷站中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针(H24),可以看到2012年时的涩谷(左)与将来重建的形象(右)。 根据涩谷站中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针(H24),可以看到2012年时的涩谷(左)与将来重建的形象(右)。

须藤:是的。从那时候起,就像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笑)。印象深刻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讨论如何处理涩谷川。此外,也有担心的时候,比如银座线的车站该移到哪里,又比如各种方案反反复复,是否会无法推进,不了了之。

米山:须藤先生所在的城市整备部原是由三名职员悉心经营的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才更换了名称。因为正处于规划制定后即将实施的时期,急需一个可靠的部门来运营各种事务。

金行:小肋先生参与城市开发比米山先生和须藤先生都要早呢。

小肋:我作为顾问参与到涩谷项目是在1997年前后,即洪流前的“涓涓细流”开始流淌之际。当时的营团地铁正在研究13号线(现在的副都心线)的规划,我最初的工作就是与东急电铁方面一起制定将来的地下规划方案。在决定建设13号线,项目启动后,我就和米山先生与须藤先生一起马不停蹄地忙碌了二十多年,一直到今天。

奥森:可以说我们的青春都献给了涩谷呢(笑)。

小肋:是啊,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涩谷的城市建设。奥森先生呢?

奥森:我是从日建设计开始讨论启动城市再生紧急建设地区的2003年开始介入的。关于如何处理各条轨道和站前广场,在此必须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以及轨道的阶段,为了讨论建筑方面的问题我加入进来。就像如今施工中的涩谷站街区(涩谷SCRAMBLE SQUARE)建筑用地和站前广场土地更换、就再开发的大框架开始讨论之时,我就和大家一起投身洪流之中了。

当地居民参与的最初的“涩谷城市建设”

金行:过去的20年里,在各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密切联动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也曾有幸参与政府规划工作,回顾过去的政府规划,想问问大家当时的想法以及一些印象深刻的事。

米山:最初我们涩谷区与小肋先生一起制定了2003年的“涩谷站周边建设指导方案21”(以下简称为“指导方案21”)。当时,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特別教授森地茂先生委员会和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黑川洸先生委员会正分别推进国道246号线和明治大道的规划。其中就涩谷区该何去何从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利用涩谷特有的坡道和路边店铺,打造以人为本的步行路网的方针。

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10 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10

小肋:我们还曾讨论取消scramble路口(设有对角线斑马线的路口),或将八公前广场改造成半地下的下沉广场和平台。考虑了大概四个方案,最终得出结论是不能上下移动八公。

奥森:通过平台和地下连接整个街区这一想法一直延续影响至今。连接涩谷站街区(涩谷SCRAMBLE SQUARE)和宫益坂方面・道玄坂方面的4层高平台网络的设计也是从那时诞生的。

米山:或填平山谷,或穿过山脊那样的想法吧。虽然在反复研究中不断调整,但从那时起到现在大方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金行:但是在“指导方案21”中对于轨道的改造却只字未提呢。

米山: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觉得由于牵扯到方方面面,单靠政府恐怕难以实现。由于涩谷有多条线路通过,与轨道运营商的协商也需要时间。

小肋:町会(街道居民委员会)和商店会的许多人都参加了“指导方案21”的委员会。在总结大家的意见时,将13号线以外的轨道未来规划等不确定因素按照现状考虑,一直在讨论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这就是基本的思路。

须藤:我们采用的是当地居民也参与其中的会议体制。我们认为想要与居民达成共识,需要从城市规划的制定阶段开始就邀请当地居民参加会议。

米山:我认为这在涩谷城市建设中首开了当地居民参与其中的先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2000年之前只有两个地区规划,也是采取了政府制定的规划由民间执行的形式。这也符合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的“大家共同推进”的理念,这样就形成了地区、政府和民间携手共进的局面。

金行:2000年之后,城市的建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府规划中,继“指导方案21”之后又制定了“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07”(以下简称为“指导方针2007”)。米山先生与奥森先生也参与了制定吧?

※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10 ※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10

奥森:没错。“指导方针2007”可以说是将如今涩谷已实现的轨道和站前广场重组及涩谷川重建具体化的初步内容。由于彼时尚未形成定论,所以指导方针中并未提及有关轨道改造的内容,而是以为整个民间再开发项目制定指导方针为前提,以“文化”和“环境”为主题,偏重于城市更新的内容。

金行:就“指导方针2007”的制定展开讨论时,正是“地区协调协议会”成功召开的新闻话题度飙升之时。

小肋:在涩谷区的坚决要求下,协议会确立了“推进再开发项目时,需要一个可与当地居民分享信息、听取他们意见、获取反馈的机制”。这保证了它的双重作用,既是与当地居民讨论协商的场所,也是不断完善规划的地方。

金行:之后,2009年“涩谷未来之光”开始动工,随着涩谷站街区等周边开发规划的细化,随之出台了“涩谷站中心地区城市建设指导方针2010”(以下简称为“指导方针2010”)。这部分应该是须藤先生主要参与的政府规划吧?

须藤:是的。政府制定规划,民间发表意见,大家各司其职的机制非常清晰明了。事实上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我们都希望把涩谷建设得更好,当地区协议会逐渐加深对我们的理解,也就能够听到大家真实的想法了。为了反映那些想法,我们决定(在“指导方针2010”中)创建一个就“涩谷风格”畅所欲言的页面。这样一来,当地居民就可以充分表达对街区的期待了。

奥森:讨论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无所不在地讨论“涩谷风格”为何物。

曾经是“后院”的涩谷川孕育出新的可能性

须藤:“指导方针2010”中有提及国道246号线南侧的城市建设。其中还提到了涩谷川,作为促进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保提案,提出“风之道”与“绿轴”这样的关键词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些事不写出来就不会有人在意。

小肋:我也一起参与了这个规划的讨论。从技术方面的问题到如何利用河流,我们就涩谷川讨论了很长时间。

须藤:现今“涩谷STREAM”建成了,故事还在继续。东横线旧址通过民间的城市开发,变成了紧邻车站的河边长廊这样一个公共空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至于如何将其与涩谷川相连,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奥森:防洪方面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城市开发中真正涉及到河流的项目也很少。STREAM开发前被称为“后院”的涩谷川丝毫不引人注目,而如今能够吸引大量人流,从这一点上来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米山:涩谷川沿岸的风景今后也将发生改变吧。现在商店和写字楼都越来越多。说到这,涩谷未来设计是不是也在从社会实验的角度研究沿岸地区的有效利用方式呢?

须藤:我们在进行这样一个实验,即在河边的长廊上设置叫做“PARK PACK”的集装箱,来验证什么样的使用方式能够使其作为优秀的公共空间融入到城市中。比如在这里举办活动时,人流量和属性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给该地区带来何种影响等,这些基本数据都可以获取。我认为涩谷区今后肯定会一起承办活动的(笑)。

金行:这就是官民合作吧。不只是涩谷川,现在正是许多地方改变城市的时机。

米山淳一
涩谷区土木部

1989年进入涩谷区政府工作。曾从事公园、道路行政方面的工作,2000年任职城市整备部城市规划课。在涩谷站周边建设项目与大型开发项目中,从地区的角度出发进行项目间的协调。2012年,从事名为猫街的城市规划道路(辅助164号线)未开发路段的城市规划废除工作。2016年就任土木部道路课长,现在仍作为道路管理者参与涩谷站周边建设等项目。

须藤宪郎
涩谷未来设计
事务局长(涩谷区经营企画部参事)

1977年调任涩谷区土木部。以基于TDM(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的公园道路升级改造和井之头大道的更新工程等道路空间再分配为契机,开始负责城市建设工作。2009年起任职城市整备部负责涩谷站周边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2018年,创立了涩谷未来设计。现在,作为涩谷区派遣事务局长通过新的机制推动城市服务项目。

小肋立二
太平洋顾问(Pacific Consultants)
综合项目部 涩谷PLAYING经理

1983年,从早稲田大学理工学部土木工学科毕业后加入太平洋顾问(Pacific Consultants)。从1988年左右开始从事与大型开发相关的交通规划研究工作。之后,重点负责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交通节点建设和城市开发规划方面的工作。两次影响命运的邂逅分别是1990年与二子玉川站周边开发的相关人员和1997年与涩谷站周边整备计划的相关人员的相遇。自那时起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涩谷的城市开发工作。

奥森清喜
日建设计 执行董事
城市项目总部城市开发部门 总裁

1992年,完成东京工业大学综合理工学研究生课程后加入日建设计。专业为城市规划。参与了以东京站、涩谷站为代表的站城一体化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TOD)项目,拥有中国、俄罗斯等许多海外TOD项目经验。主要奖项包括土木学会设计奖、铁道建筑协会奖、日本不动产学会著作奖等。

简介

金行美佳
日建设计
城市项目总部城市开发部门 设计主管

加入日建设计后,从区域发展蓝图、放松管制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到综合性城市开发项目的城市规划顾问,广泛参与了方方面面的工作。近年来,开始参与涩谷站及东京站周边地区的站城一体化开发项目。此外,从涩谷未来设计创立伊始作为项目设计师参与推进放松管制和区域管理体系的建立。

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cookies。查看协议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