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核连接“人的行为”与“街道的多样性”【后篇】

Scroll Down

现在正处在大规模城市再开发进程中的涩谷街区,伴随着2018年“涩谷Stream”(以下简称“stream”)的开业,我们请来了担当建筑设计的Coelacanth And Associates Tokyo的赤松佳珠子女士(右),以及2012年竣工、作为整个再开发项目先驱的“涩谷未来之光”的设计师吉野繁先生(左)关于再开发项目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对谈的焦点为设置在各个街区、连接地下地上的公共空间“城市核(URBAN CORE)”。着眼于两个设施中的两处“城市核”,涩谷街区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访谈的主持人是日建设计执行董事、城市开发部门总裁奥森清喜先生,他拥有众多日本国内外城市开发项目经验、同时也参与制订了涩谷再开发项目的“涩谷站中心地区街区开发导则”。

TAG

把涩谷街道原有的特点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中

奥森:今年一月暂定在涩谷Scramble Square东栋的城市核已正式开始运营使用。另外樱丘口地区现在也已开工,秋天西口东急广场周边的涩谷FUKURASU也将竣工,城市核正在陆续被广泛投入使用。奥森先生对于对于今后的再开发有什么期待吗?

赤松:以前读研时做过以涩谷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学生们首先调查中心街道,但当时大家都没意识到Stream所在的246国道以及其以南区域也是涩谷的一部分。
由于246国道以及首都高速将该区域与涩谷其他街区隔离开来,使得该区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城市街区之间的流动性也是必要的。对于城市整体进行重点化区域的再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正在涩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吉野:赋予城市核象征性的街区特色也是方法之一。

赤松:是的。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各个城市核之间产生联系。在一边确认各街区特性的同时,通过城市核将它们连接起来、产生共性,这样的话会非常有趣。

吉野:Stream今后也会和樱丘口地区连接起来的吧。

赤松:我与担任樱丘口地区设计师的古谷誠章先生前几天也开了设计会议,正在对此做细微的调整。例如在换乘电车的时候,不是有些地方会没有屋顶嘛?就会想为什么就这么一点路还要撑伞呢(笑)。在涩谷地区的再开发中,正因为有设计会议,使得这些细节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把各街区的特点都连接起来的先例,所以,希望涩谷的再开发能够作为先例顺利完成。

涩谷HIKARIE ©Shibuya Hikarie

吉野:未来之光是涩谷地区第一个再开发项目,由于当初没有设计会议,大家就光讨论城市核自身的定义了。本来涩谷这个地区就不是由一个人设计完成的,是大家相互讨论后共同完成的作品,所有才显得有趣的吧。如何对这样的街道进行再开发是一个问题。大家终于达成意识到涩谷地区的各个街区需要有一些共通的元素使其相连,而这一重要元素就是城市核。

赤松:未来之光也反应了这样的想法吗?

吉野:对,未来之光把街道的要素像叠积木一样纵向堆积起来。办公室、剧场、活动厅、商店应有尽有,虽然可以把它们汇总起来设计,但还是干脆根据用途进行分别设计比较好。然后在各分节化设计的区域之间创造出连接的空间,用自动扶梯来实现连接。STREAM也拥有独特的外观,具体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呢?

赤松:由于是超高层大厦,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建筑顶端的形状在某种程度上是已经确定了的。所以必须先从建筑底部开始构思。现在考虑的是比如如何保留大家对东横线的回忆,如何统合涩谷的道路、混居大楼、巷子等并使其规模扩大。为了不要让大家有“这就是大楼入口”的感觉,在大楼裙房连接室内与室外的地方开了一个口,给人留下道路直接穿越整个基地的印象。

涩谷STREAM(左:从涩谷Hikarie前望去 右上:稻荷桥广场 右下:2层STREAM・线)©Cat

吉野:原来如此。上层的白色看板和窗户自由组合的外立面设计至今为止也是首例。

赤松:但也并不只是单纯的包装,我们也研究了如何将更多的功能融入于建筑外立面中。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我们也反复讨论了包括如何利用自然风,遮蔽阳光,使其在环境和构造上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如何与今后再开发的其他大楼有机地融合。
期间我们常讨论的是如何将人性化尺度的建筑底部与城市化尺度的建筑顶部进行和谐地连接。

奥森:日建设计也在确立基本方针的阶段就讨论了今后涩谷川的周边规划,同时日建设计的团队也参与了涩谷川周边的空间设计。我们致力于赋予河川打立体感,在涩谷川的沟渠旁设置了长凳、桌子等工业化的设计。

赤松:在刚接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涩谷川的存在。其实我以前的办公室就在涩谷川边,在明治大道和涩谷川的中间,当时每天在那栋楼里办公。。。那时候还是新人,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接了拍杂志图的工作拿着聚光灯在涩谷川边拍照的场景。(笑)

在那之后就觉得涩谷虽然繁华,但像涩谷川那样空旷的区域或许才是涩谷真正的样子。

把小规模项目交织在一起,实现大规模再开发

奥森:未来之光连接了车站与车站、谷地以及青山方向的地面。我认为人流自身纵向叠加是其最大的特色,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呢?

吉野: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从道玄坂走到车站的一路,我都觉得街道不是很干净,另外坐电车还要走楼梯,感觉很麻烦,所以30岁以后就不怎么往那里走。但后来涩谷变成了复合型街区,
连接道玄坂的走廊上的金属门很酷炫,从东急本店那里出去非常方便,于是我又经常往那里走了。未来之光也成为了代表城市核的标志性建筑后,就可以用散步的心情继续逛逛表参道。其实,即使没有巨大的架构,就算是山野小道,能把人流连接起来就行。

赤松:未来之光连接了青山方向,STREAM又连接了代官山方向。如果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都能发挥出来的话,将涩谷整体连接起来后可以很好地协调其趣味性和便利性。

吉野:像这样产生巨大变化的街区,好像除了涩谷以外很少再有了吧。各个年龄层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并产生新的思维碰撞,我深切感受到涩谷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奥森:两位对于涩谷地区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望或者有没有想做的项目?

吉野:涩谷在变化过程中我感觉只有JR车站一直以来都没变。作为建筑设计方的日建设计、隈研吾先生和妹島和世女士,在今后的设计会议上也会讨论包含车站在内的涩谷Scramble Square的设计规划。比如,比起单体建筑设计,对站台、改札口等想做一些更加人性化的设计。

赤松:正因为有设计会议这种能持续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像内藤先生、岸井先生那样从一开始就见证项目启动的人员也能持续参与其中,对于项目推进是非常有利的。 一旦进行大型的项目开发后比如像Google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就会随之入驻,从而为该地区带来了活力。在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也感受到启动项目时人员充足的好处,但也想保留一些小规模的东西,在连接创造性的同时,让人们能在涩谷这样的地方居住就好了。

吉野:与其说是住宅,倒不如说是提供临时居住的住宿设施?

赤松:在店铺上方有可供居住的地方,年轻人们一边建造工作室一边开展活动,(就类似于这种规模的地方)因为地段很好所以租金也很高,如果有一个组织机构能把它们有效地循环利用起来就好了。。。在一边整修陈旧建筑的同时,在大规模开发里见缝插针。

吉野:我有重新改造沿涩谷川的Pencil大厦(占地面积较小的建筑物)的意向。我也特别想做这个项目。在涩谷川的周围有很多新颖的店铺。比如正门明明是拉面店但后门二楼竟然是个酒吧,还有拍电影取过景的大厦,也有阿宅们聚会的办公楼等。。。

赤松:在明治大道和涩谷川中间的那一块区域很重要。我想今后也不会有很多接触超高层大厦项目的机会,因此如果有关于涩谷地区规模较小且相对有趣的工作的话,请务必联系我们。(笑)

奥森:仅凭单纯的资本理论无法驱动的大型开发项目,如何引入正确的讨论以及体制结构使其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已完成的2个城市核就不用说了,大大小小的项目把涩谷地区完全连接了起来。今后也想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今天谢谢两位了。

赤松 佳珠子
CAt 合伙人
法政大学教授/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客座讲师

1990年,日本女子大学家政学部住居学科毕业后加入Coelacanth(后来的C+A、CAt)。2002年成为合伙人。主要作品包括「流山市立OTAKANOMORI小中学校・OTAKANOMORI中心・儿童图书馆」、「南方熊楠纪念馆新馆」、「京都外国语大学新4号馆」等。主要奖项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村野藤吾奖、JIA奖、BCS奖、GOOD DESIGN奖等。

吉野 繁
日建设计 资深董事
资深总建筑师

1986年,完成早稻田大学硕士课程后进入日建设计。专业为建筑设计。主要作品包括「日本科学未来馆」、「胡志明会展中心展馆」、「东京晴空塔」、「Hotel Orion Motobu Resort & Spa(奧利安酒店本部渡假村) 」和「新源国际/石家庄项目」等。荣获奖项包括GOOD DESIGN奖、Design For Asia Award (DFAA)2013(香港)Grand Award(大奖)、日本产业技术大奖内阁总理大臣奖等。

简介

奥森 清喜
日建设计 执行董事
城市项目总部城市开发部门 总裁

1992年,完成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综合理工学研究科课程后加入日建设计。专业为城市规划。支持参与了以东京站、涩谷站为代表的站城一体化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TOD)项目,拥有中国、俄罗斯等许多海外TOD项目经验。荣获奖项包括土木学会设计奖、铁道建筑协会奖、日本不动产学会著作奖等。

简介

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cookies。查看协议细则。